在台灣,從都市邊緣生態良好的低矮山林到3千公尺高的山區間,有一群會群聚、有社會性的哺乳類會在樹梢間盪來盪去,大家猜猜看是甚麼動物?
沒錯!就是台灣除了人類以外的唯一靈長類動物--台灣獼猴。
高雄人可能熟知,如果去高雄柴山爬步道,包包和食物一定要收好,不要有塑膠袋的聲音,不然猴子可能會來搶你的包包,把所有東西翻出來找食物。我自己則是有次經過塔塔加停車場時,看到紐澤西護欄上有獼猴,想讓三歲女兒觀察野生動物,沒想到打開駕駛座車窗時,獼猴卻靈活地跳進車內,嚇得我們趕緊停車,查看被綁在安全座椅上三歲小孩的安危。
不過你知道嗎?獼猴這樣看似潑辣、好似族群越來越壯大會常與人產生衝突的印象,其實是人們不當餵食野生動物所造成的惡果。
正常的獼猴其實是非常怕人這種比他們高大的靈長類,雜食性的他們在野外能取食昆蟲、各樣果子,食物種類來源相當多。然而人們基於良善餵食猴子,造成的後果就像對於四、五歲幼兒供給糖果與洋芋片,給了一個禮拜後,幼兒可能會吵著躺在地上大聲哭著要糖果,而猴子也是一樣的,自然會學習到可以從人類手中拿到食物。所以猴子吃人類食物是一種長期學習後的行為結果。
對台灣獼猴來說,吃人類食物會有營養不均衡與高鹽高脂的健康風險。以及他們習慣在道路旁的護欄遊蕩,容易被天敵發現或是發生路殺事件,也影響到騎士的安危。另外因為親緣關係接近,獼猴所攜帶的疾病也易造成人們嚴重的生病。除此之外,人們也常常看不懂猴子害怕、警戒時的行為,不知當下該撤離以避免刺激野生動物的野性,導致傷害發生。
這些不當的餵食所造成的族群擴張,也使得人跟猴子的衝突愈演愈烈,所以我們跟野生動物的相處最好是保持適當的距離,暨能減少雙方的衝突也保障了彼此的健康與安全,不餵食野生動物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正確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