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要介紹的主題是瓢蟲,這裡準備了一些瓢蟲的標本,首先我們先看上面第一排。這些甲蟲很符合一般人對瓢蟲的印象──圓圓、小小、橘紅色鞘翅、有斑點的甲蟲,但其實他們不是瓢蟲,而是一群叫做金花蟲的甲蟲,由左至右分別是龜金花蟲、筒金花蟲及偽瓢金花蟲。那麼為什麼他們要假裝自己是瓢蟲呢?
其實是因為瓢蟲在遇到危險時,會從腳的關節處分泌有毒且帶有臭味的防禦液,此時瓢蟲鮮豔的體色就成為一種警戒色,讓天敵記住這種鮮豔的小甲蟲不好吃,所以這類金花蟲就是以擬態瓢蟲來保護自己。雖然說是假裝瓢蟲,不過其實金花蟲本身也有類似的防禦機制。
第二排則是外型長得很像瓢蟲的黑偽瓢擬步行蟲,分辨的依據則是看跗節的節數。(麵包蟲也是一種擬步行蟲喔,一般印象中的擬步行蟲的鞘翅上有很多縱紋)
最下面四隻就是真正的瓢蟲,其中上面這兩隻是六條瓢蟲(左)跟六星瓢蟲(右),是在都市近郊滿常見的瓢蟲。他們是肉食性的瓢蟲,會以蚜蟲跟介殼蟲為食,所以也是農夫的好朋友,像是肉食性的澳洲瓢蟲就有作為農業上生物防治的前例及價值,他在19世紀的時候曾經被引進歐洲,協助防治害蟲。
後來日本在殖民台灣的時候,請了很厲害的昆蟲學家來協助,叫素木得一,他也建議引進澳洲瓢蟲改善台灣農業。在引進之後也確實有防治蚜蟲跟介殼蟲的效果。不過因為瓢蟲都對農藥很敏感,所以在野外已經不常看到他了。
而下面這兩隻分別是食植瓢蟲(左)跟黃瓢蟲(右),食植瓢蟲顧名思義是以植物維生的瓢蟲,而黃瓢蟲是食菌性,喜歡以葉片背面白白的、像霧一樣的白粉菌為食,與桑樹、破布子等植物有共生關係,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植物的益蟲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