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考影片1
參考影片2
地震、火山災害頻傳的日本,常帶給我們震撼的影像,7月3日晚間看到熱海發生了土石流沖毀民宅的新聞畫面,趕緊去查之前去旅遊時,有超好吃早餐的熱海旅館是否安在,所幸發生地點不是主要熱門旅遊區域,但很不幸的土石流掃過的區域是住宅密集區,雖然熱海市已於前一天發布三級警報,當地旅館已提早疏散,部分民眾去鄰居家避難,但7月4日發布20名民眾失蹤與2名死亡,且有130戶民宅損害,至7月6日增為7名死亡,27名失蹤。
土石流對於台灣人來說,是一直要去面對的風險,這樣的災害讓我們馬上憶起八八風災小林村滅村的悲劇,其災害發生成因為莫拉克颱風帶給高雄山區超過2500毫米的雨量,等於一年份的雨量集中三天內落下,並造成獻肚山的深層崩壞(俗語”走山”),使得大規模土石從山頂非常快速地滑落,覆蓋了小林村,造成474人活埋死亡。今次熱海的土石流災害,也是發生不同以往的集中降雨情況,發生地點是在熱海市的伊豆山地區,災害發生時間是7月3日早上10點半,當地在3日以前的48小時內,累積了315釐米的雨量,超出當地以往7月平均降雨量242厘米許多。從拍攝丸越酒店(紅色三層建築物,賣酒的商店)的影片可看到(見下方連結),當地道路已經發生過泥流,顯示上游已經有小規模的邊坡崩塌,泥水漫游下來,爾後拍攝者聽到上游發出悶沉的隆隆聲音,往上游望去時,只見如舌頭般的黑褐色流體冒著白煙,快速俯衝至面前的丸越酒店,所到之處的房子摧枯拉朽輕易的被捲入流體中往下游帶,大型材料們滾入那破壞力極強的舌頭狀流體的上方與前方,以時速50公里以上的速度直線俯衝橫掃前方,這就是典型的土石流。
土石流成因與地形特徵
土石流的發生有三個主要成因:1.豐富的堆積物、2.充分的水分和3.足夠的坡度,簡單來說就是土多水多和坡陡。土石流的地形特徵可區分為「發生部」、「流動部」和「堆積部」(見圖1)。發生部通常由周圍的山嶺環繞,形成只有一處出口的窪狀或匙狀的地形,此出口處的坡度一般較陡(約15°至50°之間),發生部堆積的地質材料多為周遭谷壁崩塌所提供的,因此谷壁四周的植生會顯得較稀疏。「流動部」則河床坡度多介於15°~40°之間,谷壁兩側相當陡峭,在流動部的河床上常可見河谷兩岸崩落下來的崩積土層,形成崖錐的堆積樣貌。「堆積部」地形平緩,坡度一般在10°以下,通常為沖積扇狀的平坦地形,堆積完的扇面後續會繼續受平時的河流侵蝕下切出溝谷,溝谷內若有裸露的崖壁,可觀察到堆積部表面與前緣聚集有大顆粒的岩塊。
圖一、土石流的地形特徵
伊豆山地區的土石流地形初探
我們沒辦法去日本,且去土石流區也太危險了,但我們可以用google map和google earth飛行到日本看看,使用衛星影像跟地形圖雖然見林不見樹,但反而會透露出大地的小秘密哦。發生災害的區域是熱海市的伊豆山地區(見圖2),位於熱海市市中心的東北邊,是箱根火山群一面山坡,這面山坡中間昂立著一個小小的山頭俯視著海灣,叫做伊豆山,山中有座約2千年的古老神社。伊豆山基岩是個堅硬的火成岩山體,所以山頂有不少別墅,而其四周坡面則是另座大火山噴出成層的火山碎屑岩岩層,相較於伊豆山的地質鬆軟許多。從google map精密度不高的地形圖來看(見圖2與圖3),仍可略看出山坡上曾發生土石流崩塌與堆積的痕跡,部分居民的房子便蓋在土石流的堆積扇坡面上(圖2 堆積扇A與堆積扇B),究竟是多久以前發生大規模土石流,造成這麼大一片的堆積扇呢?其實對大地而言,只是最近泡個溫泉搓個皮屑堆在那裏,但對人類而言,卻是文明以前就存在在那裏的土地,我們不能說先人選擇住在上面愚蠢而不知危險,因為這裡應該是個風水寶地,在滿是高山的伊豆半島上,這邊坡緩,排水做好,地基砌穩,蓋個平房是很安全的,會有清澈的泉水湧出,離海有段距離,不會受颱風海浪侵蝕邊坡的危險,並且又有肥沃的火山質土壤,能種出又大又甜的柑橘,如果我是伊豆半島的原住民,這裡是僅次於河口平原,另一個良好的居住地。
圖二、 熱海市伊豆山地區地形圖與地形分析
利用Google map 的地形圖,可見伊豆山區域是位於箱根火山群的一面山坡,這面山坡突兀的昂立了一座小山-伊豆山,伊豆山的地質跟旁邊的山坡很不一樣,它是整塊堅硬由熔岩冷卻的火成岩岩體組成,旁邊的山坡則是火山噴發後火山灰落下堆積的火山碎屑岩層,是結構鬆軟的地層,也較容易侵蝕崩塌。在精度低的地形圖,約略可看出靠山頂的坡面上,有古時候崩塌過後的匙狀線型,崩塌的土石若堆積在下方河谷,外加地形抬升至一定坡度,遇到豐沛的雨水充分浸潤,便會成為土石流往下游走(橘色箭頭),至谷口地形變緩,便堆積成土石流堆積扇,將時間尺度拉長來看,這是一個持續動態維持平衡的過程。這區可粗分兩層堆積扇,堆積扇A發生年代應該比較早,之後溪流持續下切侵蝕再堆積,形成堆積扇B。紅色實線框起來的範圍為本次土石流流路。
土石流發生處
熱海的土石流一開始發生在哪呢?藉由操作google
earth或google map,可由2021年的衛星影像,見到一道狹長型光禿禿的開發地在山頭,現在已經覆蓋了黑壓壓的太陽能面板,圖3中已人工塗黑示意現在的太陽能面板覆蓋區域,但下方仍有一塊裸露地至今仍是黃土一片,發生崩塌的地方有兩處,一處位在太陽能面板區的西側邊坡,但主要造成大規模土石流的,是太陽能面板區的東北側,有一塊看似做過坡面工程的區域,崩塌就是發生在這裡,由日本新聞媒體空拍圖可見(圖四),崩塌發生在坡面工程的中上部,接近匙狀的弧面崩滑,道路斷了,下方整個掏空,底下看起來像是厚實的土壤或是風化的火山碎屑岩層,看得出是鬆軟的材質,崩塌面上有一處淺黃色的部分,這裡正有地下水從這裡湧出,所以原本褐色的土壤混著地下水就變成黃滾滾的濁流,流路通過的區域土石持續滾落,並且往源頭侵蝕,不時有樹跟著土一起往下崩落。日本政府派駐了監測人員持續在旁邊監測崩塌處,原因是根據以往的土石流災害處理經驗,一旦發生了土石流,此區接下來就很可能會繼續發生,大地一旦有了傷口,就會一直流血流到乾涸穩定為止。7月4日熱海市對全境發布黑色第五級警報。
圖三、立體衛星影像地形分析
土石流發生地點為太陽能面板設置區的東北邊,這裡由衛星影像可以看見明顯是經過坡地工程整地過的地方,暗褐色為這次土石流流路示意。淺黃區域為圖二中堆積扇A,由衛星影像可以看到緩坡上住宅密集,這次土石流很不幸的掃過主要住宅密集區,造成130戶民宅毀損。
圖四、土石流發生地點空拍照
(擷取自朝日新聞影片畫面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MrXmhYEqtM&t=23s)
圖中可見道路消失,道路下方原本是一階階的人為整地有做護坡工程的坡面,大規模崩落造成災害,坡面上有一塊很淺的黃色,是地下水流路出露,持續出水中,空拍近照時,可看出此處非堅硬的岩層,而是較鬆軟如土壤或是火山碎屑層的材質,監測人員在道路上駐守持續監測。
日本災害的借鏡
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的同時期,日本九州熊本縣一樣遇到梅雨鋒面帶來的極端降雨,造成球磨川水位暴漲,降雨量是50年來最嚴重紀錄,今年熱海則再度遇到超過紀錄的極端降雨。反觀台灣,今年則遇50年來最嚴重旱災,前一次旱災是2018年,再前一次宣稱破紀錄的旱災是2015年,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樣頻繁的極端氣候,正是因人類行為造成的氣候暖化所產生的現象,現今我們更需用緊急的心態去面對氣候暖化的危機,更何況的台灣長期氣候風險排名為全球第36名,比起日本第57名來得高。所以我們可借鏡同樣位於板塊邊緣的日本,因為有相似的地形環境與氣候。比如這次土石流災害所產生的議題是,為了因應氣候暖化,各國加強執行綠電增加,但伊豆半島多山少平原,因此業者在山區砍了一片森林,整地建置了太陽能面板場域,而明顯的山坡地裸露,跟這次土石流產生是否相關,引起居民強烈的質疑,希望徹底調查。同樣的問題台灣也在面對。近年台灣也是有太陽能面板設置土地不足的問題,但我們可以提醒政府與設置者,太陽能面板設置選址上需經過嚴謹的環境評估,設置期間與設置後的水土保持和環境生態調查,必須有所規範與執行。
另外我們可以跟日本值得學習的是災害應變系統,由於日本發生大規模災害的事件眾多,嚴謹的個性會事後檢討各項缺失,所以有完善的災害應變措施,並且教育民眾與執行演練。比如去年九州洪水,熊本縣老人照護中心內部,事前有演練過洪水來的疏散狀況,無奈水來的又快又急,仍有14位老人溺斃,但沒演練勢必會有更多的傷亡,是否在發生緊急的洪水或火災時,沒演習過的負責人和員工會丟下住客跑掉的呢?這次熱海土石流事件中,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有明確的避難警報系統,而人民也知道要去何處避難場所,與政府會啟動甚麼應變的措施,這也是台灣極度需要學習的地方。唯此次事件比較大的爭議是,熱海市政府於前一天中午發布不具強制性避難的第三級警報,而氣象廳於當天午夜發布了土砂災害警戒情報(等同第四級警報),但熱海市政府並沒發布具強制性避難的第四級警報,因為累積雨量並沒有達到第四級警戒標準,然伊豆山地區原本就有公告出土石流危險溪流於土石流警戒區域,顯示按照標準作業程序(SOP)作業往往無法有效應對實務上面臨的挑戰。
台灣山區的地殼抬升速度相較於這次熱海地區,是大於兩倍的速度,所以台灣山區的土石流發生頻率其實是高的,因當山脈成長變陡峭時,坡面會越來越陡,勢必會發生侵蝕崩塌讓坡度穩定,所以人民其實對於地質災害是要有更多的認知與危險意識。知道嗎?我們也有公開的土石流潛勢溪資訊網站可查詢:https://246.swcb.gov.tw/,不妨多加利用。剛剛我查詢了一下,年初帶小孩去風景壯闊的露營區露營的尖石鄉,就有不少土石流潛勢溪或崩塌地,而且雨量超過350釐米就進入警戒,數值比台灣其他山區地方低呢,所以之後我會更注意當地的雨量狀況評估自己的旅遊風險。
參考文獻:
1. 熱海土石流警戒區域新聞:
https://www3.nhk.or.jp/news/html/20210703/k10013118351000.html
2. 日本避難情報警戒分級新聞:
https://www3.nhk.or.jp/news/special/saigai/basic-knowledge/basic-knowledge_20190529_07.html?utm_int=detail_contents_news-link_002
3. 發布警報時間爭議新聞:
https://www.fnn.jp/articles/-/205896
4. 人工整地地爭議新聞:
https://www3.nhk.or.jp/news/html/20210704/k10013119551000.html
5. 土石流小知識:
https://web.fg.tp.edu.tw/~earth/learn/esf/magazine/980602.htm
6. 熱海地區區域地質參考文獻:
https://www.gsj.jp/data/50KGM/PDF/GSJ_MAP_G050_08092_2011_D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