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圖一、白板上的回想世界
不一樣的評量測驗「動筆、動手、動嘴」
跨領域學習中,我們一再思考有什麼評量方式是可以跳脫傳統紙筆測驗,模擬出更接近真實情境的表現,並且是帶有學生個人特質的創造力產出。這樣方向的測驗,一定要有動手做和公眾分享的元素在,才能把過去課程學到的知識與觀察到的現象做整合思考和應用。在不斷地和「如苗兒童創作學苑」的呂老師合作開發,我們跨域整合學習綜合測驗的架構也應運而生。測驗的過程需要孩子動筆畫出過去課程所經遇過的知識與歷程;隨後透過樂高積木把重要的概念,從原本二維圖畫轉化成三維結構;接著運用已經回想出的想法,進行漫畫故事創作,最後透過公眾演講的方式表達出來。這樣的測驗除了評核孩子的外在表現(外功)-知識概念的應用;也訓練他們的內在素質(內容)-面對困難與公眾的情緒克服。
白板回想-腦袋掏金
面對白板可以有空蕩蕩的腦袋,也可以有無邊的想像力。用白板開啟想像力的想法,是研究所時從生物系轉去物理所而啟發。那時的訓練就是要在一張大白板寫出和畫出自己的研究想法,在指導教授的逼迫下,原本空白的腦袋,在白板一筆一筆的刻劃下,許多新的想像就慢慢醞釀出來,回頭看反覆思索又會整合歸納出新的方向。
所以在帶領學生複習所學的東西時,常會引導他們面對著大白板,在關鍵詞的提示下,把腦袋裡的東西翻找回想出來,用自己的方式畫在白板上面。因為課程是現象導向式的學習,所以過程中每位孩子留在腦袋中的印象,也包含了各自觀察現象的角度,此時畫出來的內容也表現出大家不同的思維。這樣的回想輸出,幫助孩子做一次學習記憶盤點,整理出腦袋具體與抽象的概念知識。

圖二、白板回想法,逐步將經歷過知識與事件畫出來。
2D轉3D讓想法具現化
積木組裝把紙上談兵躍升為具體的創作,讓原本二維思維轉換成三維世界觀。第二階段的測驗是要用樂高積木組裝一個代表性動物,並且盡量賦予它特殊的能力,而想法的源頭就來自於白板上的回想。對於不擅長積木的孩子,過程會有段撞牆期,看著五顏六色的樂高積木發呆,偶而再翻找應付一下。然而我們測驗的基本要求,只是要盡可能用手上積木去表現畫作中的型態,所以在幾番鼓勵下,孩子開始動手組奘出動物的基本輪廓,身體、頭、六肢…等。不過對於幾何概念較好的孩子,甚至會製作關節結構,讓原本僵硬的動物形態,也有動起來的架勢。無論如何,測驗只是要他們盡可能去表達出自己的想像力。

圖三、積木創作,將2D影像轉換成3D模型。
故事設計激發整合思考
要讓學會的知識與技能內化在大腦深處,就需實際操作運用,所以就讓孩子發揮創意設計一個故事,涵蓋了白板上回想出的概念。一個故事就是一個敘事邏輯,裡面的人事時地物的情境,反應創作者如何應用大腦中出現的概念。孩子創作的故事中,有些真實呈現課程中所學到自然現象,有些也會融入他們主觀的虛構劇情。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壓力下,學生能夠更自在地表達自己的世界觀,並且顯露他們連結真實生活的思維方式。

圖四、整合故事設計,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經驗做創作安排,畫出自己的故事創作。
創作好的漫畫故事,藉由公眾演講的方式表達出來。說話是最後逼迫孩子把仍然零散的故事情節,連貫成一個更有邏輯的內容。無論他們在台上講出什麼,老師做的工作就是引導他們整合組織腦中的想法,勇敢地分享給同學。最後這個里程又像是個小小成年禮,讓孩子練習突破面對觀眾時內心的不安與恐懼。所以受過多次訓練的學生,常能在台上侃侃說出自己的想法,自信地應對觀眾,這部分內心的成長也會潛移默化,影響孩子面對未知事物的態度。整個測驗歷程-回想、轉化、創作、表達,就是我們在跨域整合學習中最深層的訓練,希望藉此培養出孩子的「素養」,以面對未來更加變化的環境。
影片一、整合故事分享